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旨在解决家长接送难、课后看护等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全国较早启动课后服务的省份之一,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本文将解码黑龙江课后服务,探讨其构建家门口优质教育生态的经验与启示。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1. 政策背景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课后服务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
2. 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解决家长接送难、课后看护等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生态。
二、课后服务模式
1. “5+2”模式
黑龙江省全面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开展5天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放学时间不早于17时30分,毕业年级可以适当晚一些,努力实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无缝衔接。
2. 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 集中完成作业: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 组织特色活动: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 自主阅读交流: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 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服务对象
课后服务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优先保障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学生等亟需服务对象。
三、课后服务保障措施
1. 人员保障
鼓励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休老教师、大学生及社会热心人士和广大家长积极参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公益性专业机构派驻工作人员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2. 场地保障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为课后服务提供必要的场地保障。
3. 经费保障
各地可根据课后服务性质,采取政府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免收费政策。
4. 安全保障
学校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强化活动场所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四、成效与启示
1. 成效
黑龙江省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课后看护等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2. 启示
黑龙江省课后服务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 政策支持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 模式创新是核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 人员保障是基础。加强课后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 经费保障是保障。确保课后服务工作经费充足,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 安全保障是前提。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结语
黑龙江省课后服务工作为构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生态提供了有益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黑龙江省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课后服务模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