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教育科研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旨在解码辽宁教育科研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在创新与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科学教育加法: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辽宁省在教育“双减”政策中注重科学教育的加法,强化课堂主阵地,拓展社会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此,辽宁省制发了多个制度性文件,明确科学教育目标,细化举措,绘制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蓝图。
1. 完善课程体系
辽宁省积极推进科学类课程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将实验操作测评纳入学科综合评价体系。开发特色校本科学课程,如“空天探秘”、“你我同行”少年农学院”、“海洋教育”等,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兴趣。
2. 拓展社会渠道
全省共开放110个免费研学实践活动场馆,确定163个校外科教实践场所,让中小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新知。
3. 丰富实践活动
通过举办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普讲座、科学实验课等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辽宁省以学科专业优势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同时,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和密码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
1. 学科专业调整
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急需领域,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强化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
2.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新建1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30个左右创新创业学院、教育实践平台,培养高层次特色化创新人才。
3. 科研平台建设
着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00项以上。
三、科学教育示范区建设
辽宁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了《辽宁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建设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全省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水平。
1. 教师队伍建设
每所小学至少要有一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设立科技辅导员,与科普机构建立联系。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探索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中小学教育的纵向联系和校内外的横向联动。
3. 课程资源开发
开齐开足科学和相关学科的课程,融入本地特色内容,开展科技创新类的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
四、结语
辽宁省在探索创新与未来人才培养之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辽宁省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培养,优化资源配置,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