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其语言政策在教育领域尤为显著。本文旨在解码缅甸缅语教育,揭示其在传承与变革之路上的历程。
缅甸缅语教育的传承
历史背景
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英语教育政策总是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改变,英语的工具性质突出。历史上,缅甸的英语教育历经殖民时期的英语教育(1824—1948)、议会制时期的双语教育(1948-1962)、社会主义时期的国语教育(1962-1988)和军事政府时期的多元语言教育(1988 -至今)这四个阶段。
语言传承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官方承认的民族有135个,其中缅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他主要民族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甸的语言政策在历史转折中历经多次较大变革,国内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以及复杂的历史背景给缅甸的语言治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缅甸缅语教育的变革
政策调整
缅甸的教育体制直接反映出现行的语言政策,而政府对缅语及英语的重视也从其教育体制上得以体现。缅甸的教育体制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基础教育一共持续11年即5年小学教育、4年初中和2年高中。孩子5岁入学,学前教育不是强制性的,1998年全缅甸的学前教育并入正规学校。
教育改革
为了培育师资并提升缅甸国内教师素质,缅甸教育部规划了两种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育政策:职前师资培训(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与在职教师培训(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缅甸缅语教育的挑战
语言普及率低
缅语虽是缅甸的国语,但是在缅甸的普及率并不高,在独立前缅语教学也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同时受缅甸复杂地形的影响,即使在缅族内部,缅语也没有形成共通,而在广大的东部山区,缅语更是没有任何的容身之处。
教育水平下降
缅甸当局停止英语教育,强推缅语教育后,受缅语普及率低下的影响,缅甸公立学校入学考试的合格率直转急下,1952年时其入学合格率为19%,五年后的1957年便下降到了6%。
结论
缅甸缅语教育在传承与变革之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让缅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缅甸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