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活动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德育课程的新风向。本文将深入探讨活动性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内心成长动力,为德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活动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1. 内涵

活动性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理念,从而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2. 特点

(1)实践性:活动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体验性:活动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的魅力,激发内心成长动力。

(3)互动性:活动性教学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开放性:活动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活动性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成长动力的途径

1.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1)结合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活动内涵:活动设计应具有道德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

(3)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游戏、角色扮演、辩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1)尊重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2)建立信任关系: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

(3)鼓励学生表达: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注重活动评价与反思

(1)多元化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升。

(2)引导学生反思: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我成长。

(3)教师反思: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活动设计,提高德育课程效果。

三、活动性教学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1. 案例一:环保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

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提高了环保意识,学会了如何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案例二:志愿者服务活动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关爱老人、帮助贫困家庭等。

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道德情景剧表演

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情景剧,通过表演来传递道德理念。

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内涵,提高了道德素养。

四、结语

活动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内心成长动力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注重活动评价与反思,德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具有道德素养、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