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儿童的生理发展,也标志着他们探索世界能力的提升。了解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共同见证他们每一个阶段的精彩变化。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 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案例理解: 例如,3岁儿童拿着笔画画时,不仅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这时幼儿的动作慢而不够准确;大一点的孩子则会弯腰,身体向前,动笔进行作画。
2.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案例理解: 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手臂匍匐爬行的,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
3. 从中央动作到边缘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是手的精细动作。
案例理解: 例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手腕和手指去接触和抓取物体。
4.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他们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案例理解: 例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去够东西,然后才会学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5.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案例理解: 例如,初生婴儿已经学会用手抓握小棍,这是无意、本能的动作,几个星期后,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抓握小棍,这时动作就变成了有意动作。
三、总结
了解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指导孩子成长。在关注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