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推出了“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计划,揭示其背后的秘密,以及如何培养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育人工作骨干。

计划背景

1. 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的推出,旨在适应这一时代变革,提升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是教育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育人工作骨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计划内容

1. 申报条件

(1)政治素质

申报者应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

(2)理论研究能力

申报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将道理讲清讲透;能够围绕网络育人工作开展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3)网络影响力

申报者应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针对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撰写网络文章,讲好中国故事,具有较大影响力。

(4)网络文化作品

申报者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应引发较大量的关注、转发、评论,有效发挥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5)网络平台建设

申报者建设或负责的网络平台应有长期稳定的流量,有较大数量的关注群体。

(6)网络文化建设活动

申报者经常性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建设讲座、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等相关活动,育人成效明显。

2. 岗位职责

(1)理论宣传教育

面向高校师生群体,以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2)网络热点阐释

围绕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撰写高质量网络文章,深度阐释政策及理论,强化网络上的正面宣传声音。

(3)网络人才培养

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工作实践等形式,培养一支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网络工作骨干队伍。

(4)网络阵地建设

指导或参与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建设工作。

(5)网络机制研究

研究网络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优化网络教育管理的建议。

计划实施

1. 组织推荐

各高校根据申报条件,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选拔。

2. 专家评审

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报者进行评审,确定入选名单。

3. 培育支持

对入选者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育支持,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项目研究等。

4. 成果展示

培育期满后,对入选者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

总结

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是教育部为提升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建设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选拔和培育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育人工作骨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动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