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新风向概述

1. 教育部政策引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部高度重视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教育部在12所高校布局建设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旨在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 未来技术学院布局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这些学院聚焦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装备、未来工业智能等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量子科技、深空等领域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

大学如何引领产业未来

1. 多学科交叉融合

智能制造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多领域知识。高校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竞争力。

2. 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及多个长期稳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高校通过构建大师引领、多学科交叉融合、高强度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的育人新机制,在若干未来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4. 合作城市与区域发展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已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十多个重点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合作,初步形成与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生态格局。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案例分析

1. 新疆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

新疆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为了响应智能制造、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CASAIM与新疆大学达成全自动化光学测量技术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2. 武汉轻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联合一批相关企业,探索制造“新模式”。学院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样板、成果转化典范和人才聚集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总结

教育部智能制造新风向旨在通过大学引领产业未来。高校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合作城市与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高校加入这一领域,共同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