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将通过分析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等机构的劳动教育实践,揭示劳动教育的真实案例,探讨如何培养下一代“劳模”。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实践

1. 强化劳动思想引领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科学性和对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2. 结合专业需求,融入劳动教育

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健全学生的劳动品格。

3. 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劳动精神

学院依托当地和校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先贤事迹,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精神。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1. “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

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举办“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劳动教育水平

通过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教育水平。

四、青岛王埠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1. 五一劳动周项目式实践活动

青岛王埠小学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周项目式实践活动。

2. 对话工匠,向劳模致敬

邀请市劳模为三年级全体队员开展专题宣讲,让学生感受榜样力量,激发学习热情。

3. 技能比拼,展班级风采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劳动清单,分级部开展劳动技能展示及体验活动。

五、总结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和青岛王埠小学等机构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劳模”精神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