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本文将以宜昌市十六中地理教师孙薇的一堂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国际交流,实现教育对话的跨越与启示。

一、课堂背景

这堂课以2022年美国众议院院长佩洛西窜台事件为引,旨在通过地理视角,向学生展示中国外交部的立场和台湾民众的反应,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加深他们对台湾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孙薇老师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中国外交部对佩洛西窜台事件的表态,另一段是台湾民众对此事件的反应。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际事件的复杂性。

  2. 知识讲解:在视频导入的基础上,孙薇老师从地理的角度讲解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她将宜昌和台湾的地形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两地是否可以套用相同的经济模式。

  3. 双师课堂:孙薇老师邀请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地理老师范兰进行授课,以双师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相关知识点。

  4. 互动讨论:课堂上,孙薇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时事、经济、地缘、血缘、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台湾与大陆的深厚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课堂启示

  1. 国际视野的培养: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还感受到了国际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2.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课堂上的视频展示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跨学科教学的应用:地理学科与政治、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

  4. 教育对话的跨越:这堂课以国际事件为切入点,实现了教育对话的跨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总之,这堂跨越国界的课堂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爱国主义情感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拓展教育对话的空间,让教育更具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