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学院,作为一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本科院校,近年来在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是对青岛工学院在多个领域创新与突破的详细解读。

一、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1. 课程体系改革

青岛工学院针对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了学科理论与职业岗位相融合的分方向多元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旨在解决学生对个性化课程学习的向往与统一固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矛盾。

2. 教学方法创新

学院实践了“三阶四化”的多模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创新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3. 实践平台搭建

青岛工学院搭建了自有平台和企业应用平台相融合的各类工程实践平台,解决校内学生实践环境与企业平台不兼容的矛盾。

4. 评价机制改革

学院建立了传统考核与学科竞赛、专业证书相融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以衡量学生实际技能水平。

二、虚拟仿真教学创新

青岛工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团队申报的“上合虚拟仿真数字文化创新实验室”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立项。这一成就标志着学校在虚拟仿真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1. 先进实验室设施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先进的实验室设施,为虚拟仿真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2. 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在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 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三、教职工培训与发展

青岛工学院举行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职工培训,旨在全面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1. 教育改革与创新

培训中,校长刘连新强调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指出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

2. 党的建设与师德师风

培训内容还包括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强调了意识形态安全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四、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

青岛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16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1. 专业建设

学院突破了传统本科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2. 校企合作

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趋势融入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

五、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立项

青岛工学院获批3项2023年度山东省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立项,体现了学校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重视。

1. 课题研究

课题涉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数字化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路径探究等方面。

2. 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3.6万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化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召开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总结大会,展示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

1. 改革内容

改革内容囊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

2. 教学成果

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举措,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时代化进程。

七、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

青岛工学院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十大突破”,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网络基础设施

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大幅度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重大突破。

2. 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学校科学治理和现代化水平提升。

3. 资源汇聚与共建共享

资源汇聚、共建共享模式逐步完善,建立资源版权保护机制。

青岛工学院在多个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岛工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