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方法强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作为支架提供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独立学习。

一、什么是支架式探究活动?

支架式探究活动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自身的反思来构建知识。支架式探究活动中的“支架”指的是教师提供的外部支持,包括指导、提示、问题解决策略等,这些支持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支架式探究活动的核心要素

  1. 明确的学习目标:支架式探究活动应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展开,这些目标应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一致。

  2. 适当的支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探究过程提供适当的支架,包括指导、提示、资源等。

  3. 自主学习:支架式探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4. 反思与评价:支架式探究活动应包含反思和评价环节,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

三、实施支架式探究活动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 确定学习目标。
    • 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包括探究主题、探究步骤、所需资源等。
    • 准备适当的支架材料。
  2. 实施阶段

    •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 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3. 总结阶段

    •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反思学习成果。
    •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四、支架式探究活动的案例

以“探究水的性质”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以下支架:

  1.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包括溶解性、密度、沸点等。

  2. 提供支架

    • 准备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水、盐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水为什么能溶解盐?”
    • 提供实验步骤,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3. 自主学习

    •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4. 反思与评价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分享学习成果。
    • 教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

支架式探究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当的支架、自主学习和反思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实现独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