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发展历程

  •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成为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研究内容

  •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基本作用

  •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 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第二章 学生心理

2.1 学生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工具理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2.2 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理论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强化。

2.3 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第三章 教师心理

3.1 教师职业心理

教师职业心理特点

  • 教师职业认知特点: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
  • 教师职业情感特点:爱心、耐心、责任心。
  • 教师职业意志特点:坚定、果断、自制力强。

3.2 教学心理

教学心理理论

  • 教学目标理论: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 教学内容理论: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分类。
  •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实验法、实习法。
  • 教学评价理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第四章 教育心理应用

4.1 教育教学策略

教育教学策略

  • 预习策略:自我预习、合作预习。
  • 听讲策略:主动听讲、积极思考。
  • 复习策略:分散复习、集中复习、反复复习。
  • 应试策略:心理调适、时间管理、答题技巧。

4.2 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

  •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焦虑、抑郁、自卑、厌学等。
  • 学生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4.3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 教师心理问题识别:职业倦怠、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
  • 教师心理调适: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有了全面的了解。祝你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