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壮志。这首诗不仅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子共赏《望岳》之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1. 诗歌背景
《望岳》创作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游历到泰山脚下,被泰山的雄伟壮观所吸引,遂作此诗。杜甫在这首诗中,以泰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豪迈。
2.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他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望岳》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
《望岳》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五言,共二十字。整首诗以“望”字为线索,贯穿始终,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远望、近望和凝望。
2. 诗歌意境
(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指泰山,古代五岳之首。诗人以“岱宗夫如何”开头,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仰之情。齐鲁,指山东地区,青未了,形容泰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形容泰山景色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象。
(3)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形容心胸开阔。层云,指山间的云雾。决眦,指极目远望。归鸟,指归巢的鸟儿。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表示决心。凌绝顶,指攀登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比喻自己志向高远,超越常人。
三、课堂教学策略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泰山的传说、杜甫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望岳》的兴趣。
2. 诗歌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分析
教师对《望岳》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
4.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诗歌主题展开讨论,如泰山的象征意义、诗人的人生观等。
5. 作业布置
布置与《望岳》相关的作业,如仿写诗歌、绘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结语
《望岳》作为一首经典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子共赏《望岳》之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