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民办教育机构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然而,在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下,民办教育机构往往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退费,导致家长维权困难。本文将结合辽宁法治报报道的案例,分析民办教育退费难题,并提供家长维权的建议。

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沈阳市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的外籍居民花某,在篮球培训机构购买了两年期课时包,因不可抗力导致课程中断。花某希望返还剩余课时费,但培训机构以合同约定“不可抗力因素不退费”为由拒绝。

纠纷焦点

  1. 合同条款理解差异:外籍家长强调契约精神中的公平原则,认为机构未按约提供服务理应退费;而本土企业则更注重合同文本效力。
  2. 服务条款瑕疵:合同虽约定不可抗力不退费,但未明确替代解决方案。

调解过程

  1. 跨文化调解机制:调解员根据《民法典》厘清双方责任边界,发现合同条款瑕疵。
  2. 背靠背调解:分别了解家长和机构的诉求,引入替代性纠纷解决理念。
  3. 阶梯式解决方案:立即退还少部分基础费用;将剩余价值的课时转为可转让的VIP私教课程,保留永久有效期。

调解结果

双方同意达成部分退费课时转化的调解方案,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家长维权建议

了解法律法规

家长应熟悉《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身权益。

保留证据

  1. 保存合同、付款凭证等相关证据。
  2. 记录与机构的沟通记录,包括电话、微信等。

寻求调解

  1. 向相关调解机构申请调解,如社区调解委员会、消费者协会等。
  2. 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法律途径

  1. 如调解不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在诉讼过程中,提供充分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民办教育退费难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家长在维权过程中,应了解法律法规,保留证据,寻求调解,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同时,民办教育机构也应加强合同条款的制定,保障家长权益,促进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