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望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豪迈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预习笔记,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意,领略杜甫的豪情。

一、背景介绍

  1.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2. 写作背景:杜甫在公元725年,约16岁时所作。当时,杜甫游历至山东,远望泰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赏析

  1. 诗意解读

    •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岱宗”指泰山,古代帝王登基都要到泰山封禅,故称泰山为岱宗。
      • “夫如何”表示疑问,诗人对泰山的壮丽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齐鲁青未了”指齐鲁大地一片青翠,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造化”指大自然,诗人赞美泰山的神奇和美丽。
      • “钟神秀”表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 “阴阳割昏晓”形容泰山高耸入云,将天地分为阴阳两面,形成昼夜交替的景象。
    •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荡胸”表示心胸开阔,诗人面对泰山的壮丽景象,内心激动不已。
      • “决眦”指瞪大眼睛,诗人凝视着天空,仿佛能将归鸟看穿。
    •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会当”表示一定要,诗人表达了自己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
      • “凌绝顶”指攀登泰山最高峰,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志向远大。
      • “一览众山小”表示从泰山之巅俯瞰,其他山峰显得渺小,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 艺术特色

    • 夸张手法: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
    • 比喻手法:诗人将泰山比作大自然的钟神,展现了泰山的神奇与美丽。
    • 动静结合:诗歌既有静态的泰山景象,又有动态的归鸟,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三、思考与练习

  1. 体会诗歌中的豪情壮志,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攀登人生高峰的理解。
  2. 模仿杜甫的写法,以其他名胜古迹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通过以上预习笔记,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望岳》这首诗,领略杜甫的豪情壮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