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学生暑期活动增多,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部特制定暑期防溺水攻略,旨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一、溺水事故数据与警示

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超56%。夏季溺水事故高发,尤其在汛期,溺水已成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因此,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危险水域识别

  1. 自然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暗藏急流、漩涡、暗礁和淤泥。水温的骤变极易引发抽筋,复杂的水下环境增加了施救难度。
  2. 城市危险区域:景观河道、施工基坑积水、小区喷泉池等场所,常因防护措施不完善成为安全隐患。
  3. 野外嬉水区域:看似安全的浅滩、溪流,因上游突发降雨引发的水位暴涨,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三、防溺水“六不准”准则

  1. 不私自下水游泳:任何情况下,未经家长或老师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水域。
  2. 不擅自结伴游泳:即使有同伴同行,也不能降低危险等级。
  3. 不在无监护下游泳:游泳活动必须在成年人全程陪同下进行。
  4. 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选择正规游泳馆,确保救生员、救生设备等安全保障措施到位。
  5. 不到陌生水域游泳:对水域环境不熟悉,切勿贸然下水。
  6. 不盲目施救:发现同伴溺水,第一时间呼救,避免因冲动施救造成二次伤害。

四、科学自救与施救指南

(一)溺水自救方法

  1. 保持冷静:溺水时保持镇定,避免慌乱挣扎,尽量采用仰漂姿势,使口鼻露出水面。
  2. 寻找漂浮物:利用身边的漂浮物品,如木板、塑料瓶等,增加浮力。
  3. 科学呼救:保存体力,采用“一上一下”的呼救方式,避免因大声呼喊导致呛水。

(二)正确施救方式

  1. 智慧救援:立即大声呼救,拨打110、120急救电话,同时寻找成年人帮助。
  2. 工具救援:利用竹竿、绳索、救生圈等工具实施救援,避免直接下水接触溺水者。
  3. 岸上施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异物,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五、构建多维防护网络

  1. 家庭层面:强化日常监管,教育孩子遵守防溺水规定。
  2. 学校层面: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3. 社会层面:加强重点水域的巡查值守,设立警示标识,配备救生设备。

结语

暑期防溺水工作关乎学生生命安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筑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防线,守护生命,让清波碧水永存欢声笑语,而非成为夺命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