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生活。其中,《望岳》一诗,以其雄浑的气势、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千古传世之作,也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文学瑰宝。

一、诗歌背景

《望岳》作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游历到泰山脚下,被泰山的雄伟壮观所震撼,于是以诗抒怀。此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壮志的追求。

二、诗歌内容分析

1. 开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人以壮志凌云的气概,表达了自己要攀登泰山极顶,俯瞰众山的豪情壮志。这里的“凌绝顶”和“一览众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

2. 中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第二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极顶后的景象。诗人胸怀壮志,仰望天空,仿佛看到了飘渺的云彩;同时,他的目光追随归鸟,感叹人生的短暂和美好。

3. 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尾再次点题,与开篇呼应。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要攀登人生巅峰,俯瞰众生的壮志。

三、诗歌艺术特色

1. 意境雄浑

《望岳》一诗意境雄浑,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传颂不衰。

2. 对比鲜明

诗中对比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首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壮志与泰山雄伟的景象形成对比;第二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将诗人胸怀壮志与天空云彩、归鸟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语言凝练

《望岳》一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泰山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四、诗歌影响

《望岳》一诗自问世以来,广受赞誉,成为千古传世之作。它不仅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更成为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文学瑰宝。诗中的豪情壮志、爱国情怀和人生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

总之,《望岳》杜甫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