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维果茨基理论,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便他们能够完成超出自己当前能力水平的任务。本文将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并分析其在教学创新与实践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支架”,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模式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 最近发展区: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或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 动态性:支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进行调整。
  3. 递减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应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支持,直至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 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提问、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这一步骤是支架式教学的基础。

2. 提供适当的支架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支架。这些支架可以是具体的指导、示范、提示或问题等。

示例:

数学教学:对于解决复杂方程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逐步分解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3.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应逐步减少支架的使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示例:

写作教学:在初期,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范例;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减少框架的使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4. 评估与调整

教师需要定期评估学生的进步,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支架策略。

示例:

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操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创新与实践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促进教育公平: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四、结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通过合理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促进教学创新与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