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以其雄浑的诗风和深邃的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揭秘《望岳》入选教材的时间变迁,探讨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望岳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

1.1 创作背景

《望岳》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正处于青年时期。此诗是杜甫对泰山壮丽景观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1.2 文学价值

《望岳》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被誉为“千古绝唱”。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传颂千古。

二、望岳入选教材的历史变迁

2.1 20世纪初至40年代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教材内容开始改革。杜甫作为唐代文学巨匠,其作品逐渐进入教材。在此期间,《望岳》并未成为必选篇目。

2.2 50年代至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编写新文学教材的指示》,要求教材要突出革命精神,强调现实主义。在此背景下,《望岳》开始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读篇目。

2.3 70年代至80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内容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杜甫等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一度被冷落。《望岳》虽未被完全排除,但其地位有所下降。

2.4 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材内容逐渐丰富。在此背景下,《望岳》重新回到教材的必选篇目。此外,随着语文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作为必读篇目。

三、望岳入选教材的原因

3.1 文学价值

《望岳》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观,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3.2 思想价值

《望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对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关切、对人生的思考等。这些思想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3 教育价值

《望岳》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易于学生理解和欣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望岳教学启示

4.1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望岳》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首诗。

4.2 注重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默写、比较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教师可以将《望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的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总之,《望岳》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部经典作品,其入选教材的时间变迁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