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被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佳作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一、诗歌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经历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

《望岳》创作于杜甫的青年时期,当时他远游到泰山脚下,被泰山的雄伟壮观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内容

《望岳》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三、诗歌解读

  1.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句诗以“岱宗”代指泰山,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岱宗,即泰山的别称,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泰山是东方五岳之首,被称为“岱宗”。诗人以“夫如何”自问,表现出对泰山雄伟壮观的惊叹。

“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代山东地区,因古代齐、鲁两国均位于此地区而得名。这句诗描绘了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给人一种连绵不断、壮丽无比的感觉。

  1.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句诗用“造化钟神秀”来形容泰山的神奇美丽,仿佛是大自然钟爱这片土地,赋予了它无尽的灵秀。同时,“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日出和日落的景象,阴阳交替,昏晓分明,突显了泰山的神奇魅力。

  1.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站在泰山之巅,心胸开阔,眼前云雾缭绕,仿佛能将胸中的激情荡漾开来。同时,诗人目睹归鸟飞翔,眼中泪水夺眶而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诗人立志攀登泰山之巅,俯瞰群山,表现出一种超越自我、勇攀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同时,这句诗也寓意着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四、诗歌意义

《望岳》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追求。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激励人们攀登人生高峰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