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立志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壮志。
一、诗歌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关注。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望岳》创作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正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游学。诗中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二、诗歌内容分析
1. 诗歌结构
《望岳》全诗八句,分为四联,每联四句,属于五言律诗的典型结构。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诗歌意境
第一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古代五岳之首,被尊为五岳之首。 夫:语气词,用于疑问句中。 如何:怎么样。 齐鲁:指山东地区,因古代为齐、鲁两国之地而得名。 青未了:指泰山的青色一直延伸到远方,没有尽头。
第一联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诗人对泰山的赞美。诗人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象的惊叹。
第二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自然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 阴阳:指日、月,代表白天和黑夜。 割:分割。 昏晓:黄昏和黎明。
第二联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自然景观。诗人将泰山比作大自然的钟,赞美其神奇秀丽,同时也表达了泰山分割阴阳,形成昼夜的壮观景象。
第三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开阔。 层云:云层。 决眦:瞪大眼睛。 归鸟:归巢的鸟儿。
第三联描绘了泰山的云雾缭绕和归鸟飞翔的景象。诗人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比喻,表达了对泰山壮丽景象的向往和陶醉。
第四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 凌:登上。 绝顶:山顶。 一览:俯瞰。 众山:指周围的群山。
第四联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立志攀登泰山之巅,俯瞰众山,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人生高峰的壮志豪情。
三、诗歌教育意义
《望岳》作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具有以下教育意义: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豪情壮志,鼓励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勇攀高峰,追求卓越。
-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总之,《望岳》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